金融号
  • 金融头条
  • 金融监管
  • 金融智库
  • 财经
  • 银行
  • 中小银行
  • 金融办
  • 曝光台
  • 文化

金融APP

登录 / 注册
退出登录
中国金融网络领袖
CHINA FINANCE NET 中国金融网
  • 首页
  • 焦点 · 分析
  • 央行
  • 金管总局
  • 证监会
  • 大型银行
  • 股份制银行
  • 金融处罚
  • 城商行
  • 农商行
  • 村镇银行
  • 金融科技
  • 金融研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贷款中介已成毒瘤 监管部门和多家银行发出预警

来源: 中国金融网  2024-07-02 22:22:19

关注金融网
  • 微博
  • QQ
  • 微信
  • 截屏2020-11-20 16.36.29.png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评论员 金监


    近年来,随着房贷市场的降息政策逐步推行,购房者本该享受到低利率带来的实惠,然而,一些贷款中介机构却借机开展违规操作,以“转贷降息”等噱头吸引消费者,牟取暴利。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信贷市场的正常秩序,还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风险和负担。对此,多地银行和监管部门纷纷发布预警,提醒消费者谨防贷款中介的陷阱和潜在风险。


    贷款中介的“翻新”套路


    随着房贷利率的不断下调,一些贷款中介机构在社交平台上大肆宣传“全区域房子均可操作年率3.2%”“节后降息,贷款利率低至2.9%”等广告,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些机构多以房贷转经营贷为核心,通过诱导消费者使用过桥资金结清房贷,再将房屋以企业法人、参股人的名义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取经营贷。通过这种方式,贷款中介实现了“转贷降息”宣传中的低利率目标,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这些中介机构通常通过包装银行官方身份,混淆概念,以低息作为噱头,引导消费者误以为其业务与银行有直接合作关系。例如,有中介声称可以通过房产证信息,确认在新银行可申请的经营贷额度,甚至可以帮助拉高房产评估价进行“超贷”,以吸引消费者。


    潜在风险与高额成本


    尽管贷款中介宣传的“转贷降息”业务看似诱人,但实际操作中隐藏着诸多风险与高额成本。首先,过桥资金的使用成本非常高。按照流程,消费者需要使用中介提供的过桥资金结清房贷,再到银行办理经营贷以归还过桥资金。然而,由于放款周期通常在一周以上,甚至长达数月,过桥资本成本并不低。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市场上中介的资金日利率通常在“万五”(即万分之五)左右,这意味着如果要置换一笔230万元的房贷,每日需要支付1150元利息,一个月的利息可能高达3万~4万元。


    其次,服务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记者联系的多家中介机构的服务费基本都在1个点以上,即一笔100万元的转贷订单,服务费至少需要1万元左右。此外,如借经营贷过程中没有企业主资质或不符合相应要求,还需要支付额外的包装费用。


    更为重要的是,转贷后的贷款期限较短,月供压力可能不减反增。一名去年办理过转贷业务的东莞业主表示,他当时将利率5.8%的房贷转为3.8%的经营贷,原贷款300万元,30年等额本息法还款,月供1.7万多元。但转成10年经营贷后,每月要还3万元左右。此外,还需要承担“抽贷”的风险,一旦被银行审查出资金违规流入房市,则需在短期内补齐贷款缺口。


    银行和监管部门的警示


    鉴于贷款中介的种种违规操作及其带来的潜在风险,近期河南、湖北、贵州等多地银行发布声明,提醒消费者“转贷降息”、代办贷款中暗藏的风险,并强调银行贷款业务并未与中介机构合作。例如,中国银行贵州分行在官微发布提示称,非法贷款中介会冒充“xx银行”“xx银行贷款中心”等名义发布贷款广告信息,以诱骗消费者通过其办理贷款,但事实上此类中介机构与银行并无关联。


    河南省郸城县农信社也在公告中明确表示,从未与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开展贷款中介业务合作,也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公司或平台开展贷款业务;在办理贷款业务过程中,除按合同约定的条款外,不收取“中介费”“服务费”“抵押登记费”等费用。


    同时,监管部门也在加强对贷款中介的监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夏监管局在10月初发布了关于防范不法贷款中介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警惕以“低息快捷”“贷款额度已批”名义推销贷款业务的不法行为,不随意向他人提供个人敏感信息,不随意授权他人办理金融业务。


    加强宣传与监管


    针对贷款中介机构的违规操作和高额收费,监管部门和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监管力度。各地应加大对企业经营情况的检查,防范各类空壳公司套取贷款资金,同时对中介机构实施更加严格的管控。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避免因盲目追求低息贷款而陷入高额成本和潜在风险的陷阱。


    例如,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开展专项检查和暗访行动,查处并曝光一批违规操作的贷款中介机构,形成有力震慑。同时,银行应加强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渠道,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权威信息,解答消费者疑问,澄清误解,杜绝不法中介钻空子。


    此外,金融监管部门应积极推动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增强消费者金融素养。通过举办各类宣传活动、发布科普文章、制作宣传视频等方式,向消费者普及贷款知识,介绍正规贷款渠道和操作流程,提高其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防范上当受骗。


    贷款中介的“转贷降息”业务看似诱人,但其背后的违规操作和高额成本却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风险和负担。银行和监管部门的警示和提示,为消费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保护。未来,只有通过加强监管和宣传,才能杜绝此类违规操作,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消费者在面对低息贷款诱惑时,应保持警惕,选择正规渠道办理贷款,切勿轻信中介机构的花言巧语,以免陷入高额成本和潜在风险的陷阱。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载 中国金融网APP 查看

    相关新闻
    • 贷款中介已成信贷市场一大公害

      2024年06月12日10时26分
    • 金融监管总局预警:非法中介贷款成社会毒瘤

      2025年07月22日08时52分
    • 关于警惕不法贷款中介诱导消费者“债务重组”的风险提示

      2024年12月24日17时11分
    • 广州农商银行去年净利降3成

      2021年03月30日15时41分
    • 银保监会消保局:警惕不法贷款中介诱导消费者违规转贷的风险

      2022年12月20日13时31分
    • 银行监管6月持续高压 贷款违规成“重灾区”

      2019年06月21日10时31分
    友情链接
    • 银行网
    • 中国金融网
    • 金融号
    • 微摄
    • 国家摄影
    • 简介
    • 投稿启示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品牌联盟
    • 编辑部:zjw@financeun.com
    • 媒体合作:774353721@qq.com
    • 机构合作部:1760607283@qq.com

    京ICP备07028173号 -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07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0983

    Copyright © 2002-2024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

    ----------------------- 底部结束 ----------------------------->